
“小庙也有大神” 中医药在基层
“病人在这里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享受的是一级医院的价格,”韩黄伟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能受益。”
师承传授,培养中医人才
记者来到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正赶上中医病房里的张女士送来一面锦旗。张女士今年59岁,由于颈椎病和腰椎病带来的疼痛难以忍受,前不久去做了颈椎手术,没想到手术后病情更加严重,“疼得整夜无法入睡,吃止疼药也不管用。”她抬不起胳膊,也不敢坐着,“吃会儿饭的工夫就疼得要命”。主任医生韩黄伟给她用了针灸,三四次之后,她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腰也不疼了,能连续坐几个小时。
韩黄伟对杨大爷的老伴采用了针灸、理疗和偏瘫肢体训练结合的治疗方法。11天后,老伴说话清楚了,也能慢慢走路了。“她欢喜得不得了。”杨大爷说。
程玉峰是这7名工作人员中的一位,同时也是安徽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徐经世今年已90多岁高龄,每年要来工作室几次,每次一定要亲自给病人看病。在看病的同时,也把经验传授给青年医生。除此之外,徐老还会与医生进行座谈,不仅是传承工作室的7名工作人员,所有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亳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亳州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此外,亳州还实现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遴选腰痛病、项痹病等14个中医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同时对纳入单病种付费的中医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
在名中医工作室,亳州市名中医张秀芳刚结束一天的看诊。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要看80多个病人。以前来看病的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只占20%~30%。近5年来,问诊的人群中50%以上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症状主要是焦虑、失眠、脱发等。张秀芳认为,病人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是,亳州市对中医更加重视,对中医药管理规范,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接受度也更深入。同时,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年轻人也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管理,更注重用中医方法调理身体健康。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病房,韩黄伟正查看病人情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摄
亳州市中医院是安徽省“北华佗、南新安”重点建设单位,非常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设立各级各类的名医工作室,在传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方面表现突出。
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北华佗,南新安”是历史留给安徽的中医药文化宝藏,也是安徽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构想。“北华佗”的故里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亳州市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能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中的独特作用?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主题活动,走访了亳州市人民医院、亳州市中医院和亳州市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韩黄伟给杨大爷采用的是针灸和理疗治疗,只扎了三次针,身体不麻了,脚也不肿了。“小庙里也有大神啊!”他激动地说。
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院长李新杰告诉记者,这里的病人经常用送锦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谢。记者注意到,在医院走廊和医院办公室里,几乎每面墙壁都挂满了锦旗。“这些都是病人送的,这也是对我们的认可。”李新杰说。
张秀芳名中医工作室是亳州市人民医院成立的亳州市名中医工作室之一。此外,该医院还拥有1个安徽省名中医工作室。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闫良说,为了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保护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亳州市卫健委每年都会评选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和青年中医人才,为建设名医工作室、重点专科以及配套设施拨付款项,为综合医院建设中医科室提供经济支持。
两年前,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个以西医为主的基层医院,现在却有了一个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中医馆。李新杰向记者介绍,中医馆年门诊量有6000余人次,年收住病人400余人次。在三楼中医服务综合病区,记者看到病房里住满了病人。“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提高了,病人就都愿意留在这里。”李新杰说。